上海中学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2023.04.07)

2024-04-08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天可汗的光与影——李世民与初唐盛世”

2024年4月7日晚,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仇鹿鸣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天可汗的光与影——李世民与初唐盛世”的讲座。本次复导邀请了部分家长参加;樊新强老师列席参加了本次复导,讲座由蔡亦昕老师主持。

仇教授先从汉唐两个盛世之间长达四个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讲起——这是一个充满着转折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长期的、碎片化的分裂时期。距今已过去1500年,这个时代离人们很遥远,但又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仇教授提出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中国的版图是较为方正的,但为什么中国人会自称南、北方人,而非东、西方人?”其实,直到两汉,人们仍以关东、关西做区分,此时的中心处于北方;而正是到了六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形成了。仇教授还讲到隋运河的修建,这是后世运输的重要通道,联系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仇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唐初统治者与其他朝代的不同态度,强调了北周、隋到唐三代统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探讨了李唐王室的胡人血统对唐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他还通过昭陵六骏的浮雕及历史记载,揭示了李世民的作战方式和其带有胡人血统的形象。

接下来,教授举了两个史料存疑的事例,引导同学们“去伪存真”。一是魏徵与李世民的君臣互动。人们通常认为李世民是虚心纳谏的形象,而事实上,根据考证,是两人对自己的历史形象的积极维护造就了这一印象。二是人们认为隋唐人口增长是“与民休息”,但根据史料计算,北周每户平均只有2.5口,与事实不符;而仅经过一代人的时间,隋初人口增长率达到30%,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矛盾。再联系隋初的政策,得出结论:人口的“增长”是由于隋初户口登记极其严格。这两个事例让人们意识到“数字是会说谎的”,引发人们对于真相的思考。

最后,仇教授通过引用《通典》和杜甫的《忆昔》,生动描绘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并总结了这两个时期的特点。他强调,在信息被污染和扭曲的“后真相”时代,同学们应该学会用仔细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来明辨是非,以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此次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初唐历史的机会,还激发了大家对历史事件背后真相的探索欲望,并提醒大家在信息繁杂的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追寻历史的真实面目。



仇鹿鸣教授分析了唐初统治者与其他朝代的不同态度

(同学们认真听讲)


(文:高一(10)班 董皓宸/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王希)



“复旦大学-上中导师制计划”物理系列讲座之“自然科学起源的探讨”

2024年4月7日,来自复旦大学的盛卫东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技术与科学不同演化路径的讲解。

盛教授先从自然科学讲起,自然科学发源于西欧,其历史实际上不长,仅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为何中华文明没有发展出自然科学呢?教授以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开头。

教授接着介绍了中华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中华文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领先于欧洲,但是由于长期实用主义的思想;中国的科学往往仅止于经验阶段。当然,科举制度、朝廷的外交态度也有关系。之后,盛教授用投石机和蒸汽机的例子说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是在技术之后产生的,技术可以领先于科学理论出现。

紧接着,教授又从原始文明引入宗教概念。人们由于恐惧引起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并发展成多神宗教体系。中国的(儒)、释、道教都是多神教。后来,从犹太教开始,单一神教出现了,单一神教和多神教分别用单一神和多种神来掌管自然现象。

当人们开始思考不同的自然现象是否由同一规律所支配的时候,对自然的探索就有了意义和动力,自然科学就诞生了,这种信仰是自然科学最本质的特征。


盛卫东教授引入宗教概念


(文:高二(9)班 严大韦/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罗凯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方向讲座之“伦理学初探”

4月7日晚,来自复旦大学的钱康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有关伦理学的第一次讲座。钱老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教育经历与研究方向,且先前老师已与同学们当中的许多有过接触,同学们对老师在康德哲学中游走自如的专业能力印象深刻。钱老师由伦理学的定义入手,同时告诉同学们不要囿于定义,而后提出更多问题:如“什么是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的将殊性或者本质来自何处?”从小草生长、猫吃猫粮等类比中,同学们部分地意识到,可能在于人“自行决定了行动的目的”。

此后,钱老师为同学们引入了“幸福”的概念。“幸福”是/不是一切人们所欲求之物的总和?好的行动是/不是能促进幸福的行动?老师鼓励同学们“抬杠”,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从同学们的讨论中,钱老师指出,善与好其实并不能为其下一个明确定义,因为无论如何这个定义都不会是完备的,都会面临一个开放问题。但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而非能还原为无意义的分析命题。最后钱老师以康德的几个伦理学观点结束了本次讲座。


钱康老师讲解“幸福”的概念


(文:高二(8)班 杨若琳/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费思远)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化学系列方向讲座之“有机化学初探”

2024年4月7日,复导计划第二轮微课化学方向第一次课程如期开展,孙兴文教授首先以一些有趣的事情带领同门走向有机化学的世界。

孙兴文教授以极具风趣的方式引入了有机化学中极为重要的八电子规则、价电子互斥理论。

接着,孙兴文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Lewis酸碱理论,酸接收电子,碱给出电子。由此,孙兴文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电负性这一在有机化子中有重要意义却经常被高中生忽略的重要概念。

这节课的最后,孙兴文教授向同学们讲解了格氏试剂和氧化加成(OA反应)两项获得诺奖的成果,清晰地讲明了背后的原理与相通之处,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了有机合成题目中常出现的格氏试剂的原理。


孙兴文教授介绍八电子规则


(文:高二(9)班 沈海洲/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晟浩)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医学系列方向讲座之“中医VS西医

4月7日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的冯异教授为同学们带来医学方向的第一节课程,主要聚焦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比较与结合,非常精彩且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冯教授先总体介绍了医学的发展历史:在劳动过程中治疗原始人疾病是医学的起源,当时是医巫合流的;后来以《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全集》等书为标志演化为了医巫分家,抛弃了迷信,更多依靠哲学思想;再到公元2世纪中西医分流,中医代表张仲景著有《伤寒论》,西医代表盖伦则转向侧重于实验生理学;而近代西医重大突破有疾病细菌学和解剖学等。

其次,教授对于大家普遍存在的疑惑一一中医是科学吗?中医和西医究竟有什么区别?一一进行了解答。她表示,所有的医学针对的都不仅为病,更为“人”,包含了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和玄学种种,而中医更侧重于整体观念、动态平衡、辨证论治(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三因制宜(因地因时因人),侧重人体实验。另外,中医不是地域概念,而是时间概念。西医是现代西医学、中医是传统医学,西医是主流医学、中医是补充替代医学等等。中西医不仅有竞争还有合作,例如砒霜就是很典型且有效的合作成果,而且中西医之间也存在着思维的切换与碰撞。

最后,冯教授简单介绍了一些中医诊断方法,如诊脉、舌象、耳穴等,下周同学们更将体验到针灸等,大家都非常期待!


(冯异教授阐释安慰剂作用)


(文:高二(7)班 陈飞旭/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史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