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2024.03.17)

2024-03-19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哲学是什么”

2024年3月17日晚,我校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郁喆隽副教授于念慈楼四楼进行了第四次复导讲座,主题为“哲学是什么”。按照讲座的逻辑顺序,学生们的旅途启程于拉斐尔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雅典学院》。

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城邦,一位其貌不扬的长者正伫立在集市上仰望天空,忽然抓住路过的一位被众人簇拥着的政治家的衣襟,神鬼兮兮地问道:“您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愚蠢如我,敢问您一个不值一提的问题: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日复一日地思考并发问,他的言行被其追随者以对话录的形式传诸后世,开创了苏格拉底式诘问法,影响并启发着一代代人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事物;而当人们开始了反思,便开始了哲思,便走向了哲学之道。

值得反思的对象含有所有的现象。一方面,人为外物而惊叹,对世界的探索起于惊异。柏拉图一众的哲学家追求着彼岸式的理念,而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以自然博物学家的身份切入自然界。哲学在古希腊就此发端,此后的历史中,不断有认知被推翻重建,修正改良。其中,人类对星空的好奇最为显著。费米悖论和德拉克公式代表了人类对外星高智生物的好奇,既是对“头顶星空的敬畏”,也是对思想的热烈追求。哲学在思考中发展并分化出众多学科,成为学科之母,也是人类之所以拥有智慧的原因之一,正如哲学的词源“Philia” “Sophia”所显示的,爱智慧,故有高智。

另一方面,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他的反思也指向自身。人们一边惊异于现象的认知,一边惊异于自己拥有的认知能力。教授与学生们分享了一个有趣问题:“一个五岁的孩子,有一天晚饭问他的父亲:我有两只眼睛,但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你呀?”这个问题惹人一笑,但转而深思起来;虽然这个问题便于回答,但不免让人心生后怕。“我可以保证我所见之人是同一个,但我怎样保证我自身是同一个呢?即使新陈代谢替换了我的所有生理物质,我怎样保证我是我自己呢?”教授引用了休谟-康德的回答进一步开拓了学生们的反思,引发了他们对自身反思的反思。人们不仅要获取知识,也要验证知识的可靠性,论证的连续性,去努力探究事物的本源在哪里。“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在三千年前的话掷地有声。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被回答的问题。哲人门好奇着所有的对象,包括哲学本身,因此哲学本来就有他独特于其它学科的自返性与广括性。它既是学科之母,既是知识之集,又不只是知识之集,又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是运动着的思考。讲座的最后,学生们分别就博尔赫斯“意识的流动”,AI与人类的发展,及后现代语境下神学与现象学“认识自身,首先要认识上帝”的解读与教授进行了交流。

“人不能学习哲学,只能进行哲思。”康德曾以此表达对哲学的谦卑与崇敬。在讲座的尾声,郁教授祝学生们永远勇于思考,热爱智慧。


(郁喆隽副教授与同学们探讨“哲学是什么”)


(文:高一(8)班 吴彦仪/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费思远)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生物系列讲座之“基因与遗传的奥妙”

2024年3月17日晚,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钟江教授为25届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基因与遗传”的讲座。

钟教授从学生们在生物课上所了解的基因概念讲起,分别介绍了原核与真核细胞的不同基因结构。基因组则是一个物种遗传物质的组合,包括了所有基因编码区与非编码DNA。随着生物进化,基因组往往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教授还介绍了有关基因和性状关系的内容。

此次讲座中,学生们对基因与遗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化了对课内浮光掠影提及概念与术语的认知,希望下次讲座学生们同样能收获颇丰。



钟江教授介绍了原核与真核细胞的不同基因结构


(文:高二(8)班 杨若琳/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罗凯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政治系列讲座之“政治文化”

2024年3月17日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胡鹏教授为上海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政治文化的精彩讲座。

胡教授先探讨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他指出,文明有高低之分,而文化则没有高下之分,政治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性的意义价值。

接着,他介绍了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两大价值观。保守主义强调保存既有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正当性,而进步主义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他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对个体政治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胡教授还分析了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和秩序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了政治文化对政治秩序的重要作用。他最后回顾了政治文化的发展变迁,指出不同时期的主流政治文化对当时社会的重要影响。

胡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政治素养,也使他们对政治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次讲座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意义非凡。


(胡鹏教授回顾了政治文化的发展变迁)


(文:高二(9)班 沈海洲/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于相泽)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数学系列讲座之“微积分”

2024年3月17日晚,来自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周子翔教授为上海中学25届同学们带来了数学方向的第四次微课。

课程开始,周教授从导数的定义、微观意义入手,逐个讲解了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以及带皮亚诺余项和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由于洛必达法则仅作为技术工具,实际理解上并无大碍,教授将其留作同学们课后自行学习的内容。

此外,周教授告诉同学们,机器学习实际上有许多均为极值问题,正如最小三乘法实际上便是线性回归算法的简化原理。

同学们很期待教授带来微积分相关的更多精彩内容。


周子翔教授讲解机器学习中存在许多极值问题


(文:高二(8)班 杨若琳/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费思远)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陶渊明选读”

2024年3月10日,陈特老师通过腾讯会议进行教学,学生们通过助教老师进行反馈和提问。

陈老师借韩愈的《桃花源》诗中反对仙家的思想,谈到了韩愈的政治、文学主张与其为人。韩愈在政治上坚决否定佛、道,认为应该遵循儒家思想,具体来说,是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但是当时的朝堂上下都喜爱佛术,甚至用隆重的礼仪迎“佛骨”。韩愈此时上谏批驳迎佛骨的行为,既证明了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并不是政治投机,更体现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儒家思想。韩愈的生平与对后世的影响随后在课上也有所介绍。

接下来,陈老师分析王安石的《桃源行》。这首诗的特点是写景、叙事少,但议论多。王安石在诗中批评了秦王朝的统治,赞美了尧舜时代的统治。在中国古代对秦代的看法大抵是否定的,但是对其肯定的声音可以体现时代思想界的变化与动荡。

随后,陈老师又谈到了柏拉图的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陈老师用数学概念和锤子为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

最后,老师将西方的“两个世界”的世界观与中国的哲学观相对比,阐述了中国从未有过“两个世界”的观念,在现实世界中也存在“乌托邦”。但是“乌托邦”是对“彼岸世界”的否定,桃花源没有这样的作用,但人们应在老子思想的背景下思考其思想意义。



(陈特老师通过腾讯会议介绍桃花源)


(文:高二(9)班 严大韦/图:实习生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罗凯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