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

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实验探索与主要经验

实验探索的主要成果

      第一,形成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突破口的培育实践架构。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构成作为学生未来创新的基本载体,以基于专门课程(参见图1)与志趣聚焦领域的探究性学习作为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主要途径,以数字技术与专门领域的整合作为学生创新的重要激活方式,以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实质性合作为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资源助推力。本成果将德育的立志与智育的趣能(志趣与潜能)结合,通过多年的实践,提炼出了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应关注以下四个领域八个维度(详见图2)。

 

图1:科技班、工程班专门方向专门课程学习示例

图2: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需关注的四个领域八个维度

 

      第二,形成以高选择性、现代性为重点的培育课程架构。借鉴IB等国际课程经验,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交叉的学校课程图谱(如图3所示)。学校课程图谱分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提供39个科目150多个模块供选学)、学习领域课程图谱(创设7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范畴500多个科目供选学)、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图谱(提供生物学、工程等10多个专门领域供选学)三大部分。学校每一个课程子图谱均包含基础型(夯实每一方面的基础)与发展型(在基础夯实上根据自身兴趣、潜能进一步提升,专门课程大都归入这一范畴)两大部分。每一个科目与模块的实施,都要明确八项要点:名称、适用对象、教学内容安排、选用或编写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施设备、参考资料等。自编与选定的与课程图谱匹配的实验教材802本,其中学校自编实验教材381本,公开出版50余本,一批精品课程与教材成为同类学校参照适用的范本。学校100%学生参与基于学校课程图谱的选择学习,近三年图谱中的课程科目、模块已开设80%以上,每学期按照图谱开设的选修课在150门左右。

      该图谱在实现高选择性的同时,借鉴国际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将现代内容以学生可理解的方式融入国内课程体系,系统化率先构建创新实验室;借鉴国际课程学习方法的探究性,创造性地改进学校教学,形成“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教学模式。该成果集中反映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初探——以上海中学为例”一文中(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5期)。

 


图3  上海中学本部课程总图谱

 

      第三,形成以探究性为核心的数字平台架构,促进学生基于数字平台与趣能匹配领域探究。2002至2008年全国率先建构现代数字化创新实验室16个,2013年累计达31个(如图4所示)。领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显现在《直面数字化的中学教育变革》一书中,该成果也是学校作为首批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年改革成果。

 

图4:上海中学2008年之前与之后建成的创新实验室一览表

 

      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主动围绕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如在毒大米、地沟油、牛奶三聚氰胺事件期间,学生通过现代仪器与分析实验设施将大米、食用油、牛奶的样品进行测量,探明学校或家庭中的食品是否安全。借助人体医学实验室的仿真人体及软件模拟系统,可以开设《生命征象检验》《急救知识》《人体解剖结构》等课程,包括“触诊”“创伤急救”“心肺听诊”等专题;借助整合数字技术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平台,可以开设如《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与进行“细胞的冻存”“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化学染色”等专题的学习。借助数字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基于数字平台与专门领域的整合创新。以2012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例,我校学生共有72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取市级以上获奖,自然科学类的课题中运用数字技术的比例占到了100%,其他领域的课题中运用数字技术的超过70%。

      第四、形成吸引高端人才致力于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资源框架。自主培育150余名学科双语教师;与上海交大等17所院校(如图5)建立以专门课程开发(旨在培养高中学的学科悟性与某些领域的感觉,促进高中生专业指向性的基本明确,表4显示的是科技班、工程班10个领域专门课程,相对或略高于高外大学预科)、课题与项目探究等为载体的实质合作,来校上课一学期的专家、教授(含院士、973项目专家)200余人。培养链涉及专门课程开发衔接、专家与教授来校指导的人力资源衔接,有潜质学生到利用大学实验室开展实验或指导建设学校实验室等教学设施衔接、请大学专家参与中学自主招生面试以及早期势必有潜质学生等评价方式衔接诸多方面。

 

图5:上海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一览表

 

培育实验主要亮点

      第一,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践表明,在高中阶段志趣能水平的提升与志趣能的匹配发展,是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核心要素,特别重视立德树人在培育中的重大作用,责任与思想境界影响学生发展高度。

      第二,创新素养培育必将引发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变革,课程图谱的制定与实施表明:课程架构的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现代性、教学方式的探究性、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是促进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因素。

      第三,创新能力培育与学生个性化特征、可能的创新领域方向密切相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践表明,高中阶段的课题研究和与之相匹配的专门课程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四,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培育需要构建大学与高中无缝衔接的培育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践表明,培养链涉及课程衔接、人力资源衔接,教学设施衔接、评价方式衔接等诸多方面,特别需探究从基础教育过渡到专业教育的新课程形态。

      第五,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培育对学校创新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践表明,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数字实验室建设是硬环境建设的主要构成。教师专业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是软环境建设的主要构成。

      第六,对一流国际课程引入,必须坚持“洋为中用”之目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践表明,在实践基础上建构自身管理、教师队伍、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达到最高水平,在比较与借鉴中可以提炼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有益经验。

 

实验探索初步效果

       第一,该实验探索有效促进了学生志趣聚焦、潜能激发和创新素养提升。

      学校在多年的实验探索中,证实了上述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框架成果,促进了学生的志趣聚焦、潜能激发与创新素养提升。相关的调研与个案研究显现的效果如下:1、在“聚焦志趣·激发潜能”的实践架构方面,调查显示94.9%的学生认为促进志趣与潜能的匹配,才能真正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且志趣聚焦程度越高,对趣能匹配的关注程度越高(在科技、数学领域显现出一定潜能的学生的认同率分别为95.2%、97.7%,其他学生为91.6%)。2、在课程架构方面,调查发现82.3%的学生认为基础课程的加深拓广、发展型课程或专门课程学习、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学校环境中促进自己志趣聚焦的主要平台。3、在数字平台架构方面,调查显示79.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自己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信息素养基础。4、在资源架构方面,在推进学生趣能匹配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智慧要求更高。调查显示,学生最为钦佩的教师素质,其中学科功底居于首位,其次是敬业精神和知识视野、人文底蕴。另外, 94.7%的学生认为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创设对高中生创新更为良好的社会认可环境。

      实践表明,参与实验的学生在提升创新素养同时,持续保持了升学领先的优势,学生综合素养连续15年保持全市遥遥领先。近五年来我校学生的各类课题获国际奖20个,在各类科技、人文竞赛上获高等奖2000多个,学校在2012年上海市首届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中获得惟一一个团体一等奖。从2008年起至今,我校每年都有学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创造了一个省市连续6年有学生进入数学国家队的记录,学校累计已获得8枚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且这些学生都进入了数学专业深造(2人进入北大、5人进入MIT、1人进入耶鲁,MIT专门给学校发来信函,称赞上海中学在数学高端学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学生获得的成长远不只是100%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51 %进入清华、北大、港大、港科大、香港中文大学,90%以上进入国内排名前十的大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多样平台的选择学习中,在基于感兴趣领域的创新素养提升同时,已形成了自身基于理性的阶段最佳发展方向选择。学校对2011、2012、2013届学生升学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门课程、参与的课题项目研究与其升学专业的匹配程度超过了80%。

      第二,该实验探索对上海及全国基础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案例借鉴。该实验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得到政策层面的认可与同行应用。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专门发文开展“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沪教委基[2010]31号)。自此,上海市20余所高中和4个区域参与此项目。学校“聚焦志趣、激发潜能”的改革实验成果,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得到了充分显现,并写入了改革意见:“在评价内容上,要综合考察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工作,既要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志趣爱好、优势潜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三,该实验探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中国教育报》曾在2010年6月20日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潜能——上海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纪实》为题在头版进行专门报道。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等领导以及国家、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成员来校调研10次。2011年11月,全上海市高中各学科教研员集中来上中学习研讨上海中学课程体系。2012年4月,上海中学的课程改革经验被刊登在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参上。来自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内蒙古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高层代表团专门来校学习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经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层国外代表团来访,对学校的创新探索与国际课程实施成绩给予了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