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由俞超老师、何建军老师带队的校友访谈小组前往1966届校友、高考恢复后第一届上海市理科状元、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长江商学院创始人之一李乐德先生家中进行155周年校庆采访。蓝天中漂浮着棉花糖状的云朵,小区中处处点缀的绿意让典型的七月高温日也不再难以忍受。已经年逾古稀的李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校友访谈小组一行。
在访谈的过程中,采访小组了解到了李教授与上中的故事。李教授认为,当年上中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三年当中充实而有收获,特别是学会了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终生受益。由于李教授当时学习成绩优异,教导主任唐秀颖老师还专门为他每周开一次“小灶”,和他一起研读一本法国数学教材,启发他的自学精神和研究兴趣。回忆一开始来到这所寄宿制的学校的感受,李教授表示,上中也培养了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此外,家庭背景对于李教授的人生轨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祖父、父亲、母亲都曾是留美学生,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他们先后归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多重文化碰撞的背景使得他从小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有一份独到而冷静的视角。在许多重要人生选择面前,李教授总是会问自己,如果自己的父亲/祖父仍在世,他们会希望自己怎样做?家族榜样驱使着他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领域,展现了别样的风采。
访谈前,采访小组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李教授的高中学习背景与之后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他对于自己杰出的成就并不多提,只是以诙谐轻松的口气谈论这段旧事,引得我们连连惊叹、大笑,也颇为感慨。
谈及当今学生对于职业发展需要的特质,他表示,由于时代的限制,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并没有很大的主动性。不过当时虽然没有太多选择,反而使自己能够更加专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选定的方向,更容易出成绩。在谈到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前往美国西北大学凯洛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具体经过时,他补充说道,在上中、复旦学习基本技能,为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而在美国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李教授认为,研究或创新不是单靠上课可以学会的,持续创新有三个重要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始终保持研究创新的正确方向。其次,要有一群人、一个团队,志同道合,相互挑战,相互激励,营造一个想问题、问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一个研究、创新的氛围。在西北大学求学期间系里每周都有一两次“Brown-Bag Lunch Seminar”,老师同学每人带一个牛皮纸袋装着三明治午餐,聆听和讨论一位老师或同学报告自己最新研究问题。李教授认为他在博士学习中最幸运的是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其中有两位已经获得了诺贝尔经济科学奖,没有他们的言传身教,就不会有后来自己的学术成就。第三是要有一个恰当的激励机制,从教授的聘用、提升到薪酬考评美国顶尖大学有一整套机制,鼓励研究创新。但最重要的,他认为,成才还是学生要靠自己的努力。
通过这次访谈,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李乐德教授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个体在时代的浪潮里翻涌,个体也乘着时代的轨迹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这相互交织、交相辉映的关系恰如李教授在访谈临近尾声时为我们展示的一张根据“四连杆”原理制作的桌子。那是一张由三块玻璃组成的小茶几,它们在被机械杆带动往复转动的过程中,收缩、扩展,相遇、分离,而永远相依。(文:徐越龄)

(1966届校友李乐德教授与采访组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