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海中学采访校友活动系列(12):严谨勤奋,为国奉献——采访1949届校友葛昌纯院士

2020-08-03

7月30日下午,由王莺老师和刘育琦老师带领的采访小组来到上海中学图书馆,进行第二次校友采访活动。由于葛昌纯院士常住北京,因此采用线上视频的方式采访。同学们提前调试好媒体设备,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三楼等待着会议的开始。窗外的天气燥热,蝉鸣阵阵,同学们的心情也紧张而激动。

葛昌纯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领域的专家,上海中学原1950届校友,于1949年跳一级提前毕业。电脑屏幕中的葛院士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丝毫看不出这已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和我们亲切地交谈了起来。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视频连线1949届校友葛昌纯院士)

葛院士首先分享了他在上中的学习经历,谈到他的母校,他便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一样。他提到上中的老师让同学们养成了“四勤”的学习习惯,即耳勤、手勤、眼勤、脑勤,这与他后来参加工作时爱记录、严谨认真的习惯与态度是密不可分的。他接下来回忆了当年的政治氛围与学习氛围,也提到了他在初中南洋模范中学的活泼学风与高中上海中学的严谨、勤奋的学风两者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他的科研态度。谈到跳级提前毕业的经历,他笑着告诉我们,当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前一年参加高考,能多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最终考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唐山交通大学。由于在上中化学是他学得最好的科目,也对此有深厚的兴趣,他选择了化工系专业,后又转到了名师荟萃的物理冶金系,最终投身于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中。

之后葛院士向我们介绍了材料科学的发展,分享了他科研道路上的一些思考。他强调材料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今高科技的发展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提到他的科研人生经历,他认为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探索的动力,来源于树立自己的革命人生观与对事业持久的兴趣。在政治思想上的准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让他具有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无尽的为国奉献的动力;而在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普条件,培养自己的兴趣,多做实验,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也让他受益匪浅。通过讲述在德国工作研究的经历,他探讨了中德之间科研工作者培育体系的差异,其中德国人严谨的作风让他感触颇深——这也正是上海中学一直传承的教学作风。

(采访现场气氛热烈)

(采访组同学奋笔疾书记下校友的妙语连珠)

如今葛院士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带领着六七十人的团队活跃在科研一线。生活中,他坚持运动,喜欢看看电视,保持着健康的体魄,采访小组也不禁赞叹他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参与采访的所有人都收获满满。科学家的一生充满了严谨勤奋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只是院士、科学家需要,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时刻充满这种精神,于上中学子而言,更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探索蕴藏在这种精神之后的宝贵财富。(吴亮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