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俞超老师和何建军老师带队的校友采访小组来到石晓华导演家中进行上海中学155周年校庆采访。城市中心的天空被茂密的梧桐枝条切割成一块块蓝色,阳光穿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光影,长长窄窄的小巷深处掩映着石导演的家。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她远远地从小巷另一端走来,热情洋溢的声音已经飘到耳边。
访谈开始前,小组代表为石导演送上定制的丝巾、书籍以及一份珍贵的礼物——她当年的学籍册。在直呼“我当时成绩不行的哟”“惭愧惭愧”的同时,奶奶将学籍册紧紧地握着、细细地端详,并表示还是要将它放到橱窗里去好好珍藏。
谈起旧日校园中老师同学的奇闻轶事之时,年近80的石导演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为建国初期初中生们天真无邪的少年意气所深深打动,也折服于充满个性的老师们带给学生的光亮。
访谈得知,作为本次杰出校友代表之一参加采访的石晓华导演与电影结缘居然是通过一次阴差阳错的面试。就如同千千万万个懵懂迷茫的18岁少男少女一样,在上海中学的高三,她曾因为六十年代中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考古学家心生向往;想象过如报道描述的,在春天漫无边际的梨花林下作生物研究;考虑过女承母业成为一位医生;还有十分关心她去向的老师推荐她填报体育学院、师范学院。而最终考入上海电影学院,是在一次陪朋友面试时,这位朋友“先斩后奏”地帮她交了5毛钱报名费。
在访谈中,石导演经常提到在上海中学的经历对她职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学生填报志愿前,学校曾经组织过对不同科目有想法的同学实地参观未来的学校,明确自己的方向。她认为若非有在初高中时期练习铁饼打下的基础,自己很难胜任高强度、高要求的导演工作;要不是自己天生的文艺兴趣在高中时期通过化装舞会、大合唱、艺术讲座等活动与课程得到了进一步地培养,她的艺术创作之旅也不一定能够这么顺利。一步又一步,人生中一个个细小的、不起眼的努力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串成长长的线,绘制出生命厚重的印记。一个闪亮的成就背后,往往是无数个蓄势待发的日夜。
访谈最后,石导演对当今的文艺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现在很多大片都刻意追求商业效果,是为了特定人群制造而成的,而潜心打磨一部艺术作品,使之成为经典并流传下去的导演和制作人太过于少见了。但她依旧坚持认为好的电影,应当是一件艺术品,其内容也要体现出邪不压正的思想。石导演也对上中的同学提出了希望,大家能够更多些朝气、更多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个有个性的年轻人。
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老一辈电影人对艺术的执念,看到了老一辈上中人对上海中学的眷念与热爱;从石晓华导演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生涯中,更读到了新中国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老一辈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担当。(文:徐越龄)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