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传统节日与我们——第九周升旗仪式

2020-10-27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传统节日与我们”。

不知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同学们是怎样度过的呢?是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亦或是挣扎于精编辅训之中,又或者是与朋友外出游玩?当然,也有人的回答可能是:我只不过是度过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然而这个周末是不普通的,今年的重阳——这个有着深厚历史的传统佳节——就在昨天刚刚过去了。

在这样一个面对着强烈快节奏冲击的时代,我想大家或多或少体会到,传统的节日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乃至我们对于一个节日陌生了、顿感了、冷漠了,逐渐开始迷失其背后的传统意义与精神内核。

重阳节的习俗最早在汉朝于民间广为流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我们小时候就已烂熟于心的诗句。在这一天,人们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又因日子适逢九月初九,便有了“愿人长久”之意。也正是因为如此,重阳成为了中国文人寄托对家人朋友愁思的载体。“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气候殊”“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数不胜数的寄托着深切愁思的诗句,其背后是由重阳所承载的,是我们的文化中特有的,对别离孤独的感伤哀愁和愿“时光不散,情谊永存”的美好期盼。

在1989年,我国部分地区创新地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此举迅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其他地区的效仿。之后,“敬老”作为重阳节新时代的崭新内涵,融入了其传统的精神内核中。我认为这是与重阳节本身的特质有关的:重阳本有“愿人长久”的意味,又承载着两千年来对人情聚离的文化积淀,将之与当下我们对老人、长辈这一群体的情感结合,便迅速点燃了人们高涨的热情与支持。

由重阳节的历史及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包容性强而有生命力的传统节日,但是在当下,人们对重阳的的热情和期待似乎不像原先那样高涨,这或许是与我们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有些人心灵越来越浮躁,同时更加倾向于追求一潮更比一潮高的刺激与乐趣,而可能渐渐丧失了将心灵沉淀于古意的传统与习俗中的能力与心境。种种原因,让登高、赏菊、佩茱萸等重阳习俗仿佛开始与我们的时代不协调了。而相较之下,像圣诞节这一类追求狂欢的节日,似乎更加契合人们的生活与追求,越来越受年轻人偏爱。

然而我不禁开始反思起“节日”这一词语的内涵来了。这世上本来是没有节日的,一个日子成为了所有人都愿意特别地度过的一天,必然是因为这一天,集结了众人相似的某种情感,在互相的共鸣通感中,这种情感越来越浓厚、升华。节日渲染出的,是节日氛围,在这特殊的氛围中,这种情感能够自然地流露与表达,交汇在一起形成节日文化,最终得到的,是一种认可和价值。从这个角度想,没有一个节日会过时,没有一个节日应该过时,因为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演变,我们的情感没有变、我们宣泄情感的需求没有变、我们对情感能够得到共鸣的期盼没有变。而传统节日,经过千年的沉淀,所承载的是那些根本性的情感。重阳,落于双九交重之际,其精神内核是“对浩渺时间的感慨、对有限生命的珍惜以及对人与情感的珍重”。刺激与快乐,固然也是一种合理的追求。但不论在哪个时代,我们是不是都应该能够空出部分心灵,让时间缓缓地淌过这些淡淡的愁情。

传统在当代开始失去感染力,真的只是因为人的性情开始浮躁、人倾向追求愉悦了吗?不,人心——至少人心深处的需求——从来都没有变,问题出在传承与理解上。我们对于传统的理解是否只是停留在了形式与表面之上,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如果将关注点放在精神内核上,我们会发现传统不再是规矩与刻板,而恰恰是包容与活力。传统,可以随时代发展,为时代丰富。重阳节,与当代人们对于老年人深切关注这一情感相结合,诞生了其最广为人接受的寓意“敬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之前提交的学代会提案中,有代表提出应当加强校园内对传统节日的宣传,我认为只要把握好节日根本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提到“传统节日与我们”,提到“重阳与当代”,我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旧传统与新时代”这样的刻板印象。然而事实上,我更愿意将之称为“文化与表达:不与时迁的精神内核”。面对传统,唯有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之、理解之、丰富之、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高二(6)班 邱子杰

(学生发言)

(升旗手护送国旗)

(同学们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