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智能时代的来临与新工科教育》

2020年9月20日晚6:30,高一年级复旦导师计划邀请到了来自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徐丰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智能时代的来临与新工科教育》的精彩讲座。
徐教授从电影《机械姬》入手,引发了同学们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无限想象。他指出,在这样一个科技呈指数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应运而生。人工智能是像人一样聪明的机器,从经验中自动学习,能够自动执行一些任务。同时,人工智能不能够思考,感知情感,也不能取代人类。

网络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有突破性进展的条件。徐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中的深度学习是取得突破的关键,而机器学习的方式正是曲线的拟合。然而深度学习当前也面临着如何通向认知智能的困境,因此需要对于人脑神经网络的深度剖析,在人工智能领域加以应用。
随后,徐教授从AI谈到新工科。新工科是以stem为基础的现代工程学科。他所研究的SAR成像雷达通过微波视觉实现雷达导航和对抗,是电磁物理与深度学习的融合,也是新工科的典型范例。

最后,徐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期望。期望大家以国家复兴与科技创新为己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正符合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储人才备国家之用。
同学们聆听了讲座,对人工智能与工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收获颇丰。(文:高一(10)叶云枫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蜀先主刘备》

2020年9月20日,复旦大学仇鹿鸣教授为我校复旦导师计划历史方向的同学带来了第三次微课程。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蜀先主刘备。关于刘备的出身,他一方面是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又是一个贫寒的“织席贩履”之辈。不过,其祖父都是州郡的属官,而其祖刘雄更是被举为孝廉。所以刘备实为一名家道中落的北方地方豪强的子弟。刘备早年亦不务正业,但同样通过黄巾起义正式进入官方的编制。在经历了数次郡县的任职后,刘备迎来了自己的一个转折点:陶谦让徐州。这使得刘备集团的实力大增。出于战略目的,曹操,袁绍都承认了刘备的地位。但不久之后,刘备被吕布驱逐,辗转到了曹操势力下。之后,由于董承谋诛曹操、袭杀徐州刺史等事,刘备叛归袁绍。后者败之后,又辗转逃到了荆州刘表处。虽然他如此四处奔逃,但他却始终忠于所事者(除了曹操)。在此之后,孙吴鲁肃主动提出结盟,并借给了刘备荆州之地,助攻他再度崛起。
之后,仇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三国著名人物诸葛亮的生平,其从父诸葛玄曾被卷入军阀斗争当中。而孔明早年,只是一个隐居荆州逃亡北方的知识分子。关于他被刘备发掘,比较广泛的见解是三顾茅庐,源于孔明的自述,也有他主动投奔刘备的史书记载。由此,诸葛亮开始了自己的传奇故事。抛却各种传说与不靠谱的陈述,可以发现孔明的贡献主要在于赤壁之战后及先主崩逝后。
仇老师带领同学们分析史料来源,探明人物关系及人物形象,得到一个相对可信可靠的结论,补充了大量知识,让大家大开眼界。(文:高二(9)朱昊彬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社会学微课程——《问卷设计与抽样》

2020年9月20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安宁教授给参加“复旦导师计划”微型课社会学方向的22届同学们带来了题为《问卷与抽样》的课程。
首先教授将今天的主题——问卷设计与上节课所学的实验性方法作了对比。实验方法允许研究者进行一定程度上事前的控制与操纵,而问卷方法将研究者限制在了事后的分析与处理;故实验方法在科学性上比问卷更胜一筹,但考虑到问卷方法受限较小,适用范围广,学习问卷的设计是相当有必要的。接着是问卷的设计方法与应避免的误区。胡教授明确指出了几个不要:不要用嵌套结构、不要问长问题、避免双层问题以及避免不相关问题的出现。教授还传授了些多年来问卷制作的经验之谈,包括在李斯特表制作时尽量用偶数个选项、不要出现“无所谓”、“都行”的中性选项等。在此之前同学们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一些问卷设计,胡教授的讲解无疑阐明了同学们一直存在的些许误区,同时大家也都很高兴能接触到这些书本上没有的实战经验,胡教授生动的举例也使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这些技巧。胡教授最终使用中国数据中心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深度调查为例子,归纳地讲解了问卷设计的技巧、发放问卷时可能遇到的与研究对象间的困难和调研员应有的学科素质。
接着胡教授重点讲解了抽样的方法和艺术。抽样概括起来就是对数学上概率的精准把握,当研究者掌握了概率分析的基本方法后,抽样也会明晰起来。首先是概率抽样的一些标准方法,包括了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数表抽样和系统抽样等。胡教授用他亲身经历的一次对某高等院校的宿舍号抽样时遇到的总抽到无效房间的困难幽默地诠释了系统抽样可能导致的系统误差,或者说是系统漏洞。作为概括,胡教授接下来讲授了抽样框架、研究对象之间的细节联系。配合着关系示意的韦恩图,结合教授所讲的对复旦大学大三生调研的例子,我们直观地看到了如何保证自己的抽样是全面的、可靠的,从而是有说服力的。
课程的结尾,教授介绍了真正走在学科前端的、针对隐藏人口,也往往是针对敏感人群的调查方法。通过社会网络的确定、多层的概率迭代与双重激励机制,研究者得以对试图隐藏自己的群体——如同性恋群体、黑社会群体进行充分的研究,这是一种结合了统计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复杂方法。这样的研究手段让同学们都啧啧称奇,也折服于社会学研究在挖掘人类的过程中可能达到的深度。本节课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讲解了新的技术,无疑是对同学们眼界的一种拓宽,也更好地诠释了社会学的力量与潜力。期待下次与胡教授的交流!(文:高二(9)陈奕铭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经济微课程——《如何择业》

2020年9月20日,寇宗来教授为我校复旦导师计划选择经济方向的同学们带来了新的课程,讲到了另一件人生大事——择业。作为站在择业的人生路口的准员工,学生们怎样才能做到“良禽择木而栖”。
寇教授告诉同学们,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领导者。在判断好谁是值得解题的“老大”之后,要显示出自己的能力,让“正确”的“老大”认为这就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正确”的 员工。寇教授从马云和蔡崇信,刘邦和韩信,燕王和缪贤等历史上的事例,向学生描绘出了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并将其加以“兜售”的能力的重要性。
接下来,寇教授讲述了将贡献与所得做出评估的重要性,并将之上升到“议价”的智慧,由此引出了“资本特征”的分类。作为员工,应该努力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在各种企业都有发挥作用的专业技能,如同在市场中能够变现的各种机器设备,这是通用性资本。由此,“钻业务”作为通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效用自然大于用来积累专用型人力资本的“拍马屁”了。
工资无疑也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问题,各专业提供的工资、其他企业提供的工资不同,会使外部工资提高,造成个体之间工资的巨大差异,工资的流动推动了市场的定价。但是为了流动也有可能忽视基础。在市场自带的“勒沙特列原理”影响下,保护劳士利益最好办法不是直接提高劳士工资,而是加强资本竞争。
接下来,寇教授引入了“非开即走”(up-or-out)制度。它一方面可以能解决新员工的工作激励问题,同时可以解决老员工的招聘激励问题。这种制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机构所采用。从华为到斯坦福大学,通过“非开即走”的引入可以换来更大发展。其他诸如应聘者逆向选择问题,员工多任务工作激励问题等等,也能加以解决,最终达到“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的境界。
通过生动的事例,幽默的语言和硬核的知识储备,寇教授再次让同学们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文:高二(9)薛志恒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批判性思维概念》

2020年9月20日,上海中学高二年级参加复旦导师制计划选择哲学方向的学生,在工程楼聆听了陈伟教授所讲《批判性思维导论》的第三讲《批判性思维概念》。教授首先从上节课内容出发,介绍了论证的三种模式。他指出理解论证的重要性,而理解论证恰恰需要批判性思维,其目标是发展自己的思考,也是超越自我。教授告诉同学们在探寻真理时要参考不同的观点,并结合分析,最后再得到自己的结论。解析法和图示法是两种常用的理清论证思路的方法,其中的图示法至少包含五种不同的方法,可应用于不同方面。在做题练习的过程中,教授让学生们遇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语言同样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教授以维特根斯坦的名言介绍了语言的基本功能即信息性功能、表达性功能和指令性功能,以及礼仪性用法和践行性用法。观念论与功用论在历史上被广泛讨论,这是人类对语言意义的探索。
随后教授介绍了重点概念,它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要理解这些便要分清内涵与外延的区别,并利用外延来判断特定概念属于哪一种。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便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于批判性思维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文:高二(9)潘祉名 图:马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