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海中学本部历史组开展与上师大历史系教学实践观摩与经验分享

2025-11-20

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为探索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路径,2025年11月19日下午,本部历史组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开展了一场教学实践观摩与经验分享的研讨交流活动。

一、优质课例展示

活动伊始,由常宇鑫老师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为题,呈现了一堂兼具学术深度与教学温度的展示课。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刘琼敏老师带领140余位学生参与现场观摩,共同感受“双新”理念下历史课堂的育人魅力。


(常宇鑫老师进行课堂展示)


本节课立足教材内容庞杂的现实挑战——纵向跨越数百年历史进程,横向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领域,辐射多地域发展图景,常老师突破传统教学中“现象罗列”“史料堆砌”的局限,以“主旨引领”为核心构建教学框架。课堂始终围绕“新”与“融”两大关键词展开,“新”聚焦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文化风貌的突破性发展,“融”则凸显各民族、各区域在经济交流、文化互鉴中的深度融合。通过精心甄选的多元史料,常老师将分散的历史元素有机串联,搭建历史表象与经济-社会-文化内在关联的认知桥梁,最终引导学生在宏观视野下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整体面貌,理解多民族政权交融孕育统一趋势的时代大势,实现了从“碎片化知识”到“结构化认知”的转变,精准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常宇鑫老师进行课堂展示)


在教学方法创新上,本节课以“情境创设”为抓手,实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针对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抽象性强的特点,常老师巧妙运用《清明上河图》影像、《东京梦华录》文献等图文史料,以开封城、金中都为具象载体,构建起跨越千年的历史情境。课堂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沉浸式”走进历史现场,以“相同与不同”等维度解读历史现象,不仅从国家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传统等视角综合理解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出现的新现象,突破了“多维度综合理解时代特征”的难点,更掌握了观察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大势的一般方法,真正实现了示范-模仿-迁移“授人以渔”的教学追求。


(常宇鑫老师进行课堂展示)

(常宇鑫老师进行课堂展示)


二、教学设计研讨

课后,常宇鑫老师分享了本课的设计思路,强调教学需以课标要求为依据,立足单元教学整体定位,强化本单元内课程内容的前后勾连,同时打破单元边界,关注前后单元的纵向贯通,精准锚定本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同时深化教材文本解读,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设计,通过多维要素的系统整合,最终凝练课程的核心内容主旨,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定位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常宇鑫老师分享教学设计)


此次展示课彰显了常老师对“双新”理念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观摩师生纷纷表示,其“主旨统领史料、情境承载素养”的设计思路,为高中历史课堂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上师大的学子们围绕本课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踊跃提问,就课堂设计、史料运用、提问引导、素养落地等核心困惑与常宇鑫老师展开深度交流,现场互动氛围热烈,充分展现了对优质教学经验的探究热情与专业求知欲。


(常宇鑫老师与上师大师生分享交流)

(常宇鑫老师与上师大师生分享交流)


三、家常课经验分享

最后,历史组资深教师刘庆刚老师开展微报告,分享家常课实践经验,为在场学子提供了兼具指导性与操作性的教学指引。刘老师重点强调了三方面:一是课堂语言的多维把控,需兼顾表达的科学性、严谨性与专业性、通俗性,注重习惯用语规范与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实现语言传递的精准高效;二是教学机智的灵活运用,面对课堂突发事件时,可通过生动趣味的历史故事等形式,快速重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三是课堂活动的有效组织,优质课堂不仅追求形式热闹,更需聚焦思维互动,可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辩论等深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碰撞思维火花。

活动的尾声,刘老师勉励同学们秉持勤学善思的态度,做教学实践中的“有心人”,在持续反思与积累中提升教学能力。


(刘庆刚老师分享家常课经验)


                                                 (文/图:顾琼敏/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