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坚守真相,洞察舆情”
2025 年11月16日,复旦大学新闻学李泓冰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教授首先谈到,当前人们对“看见”的欲望日益上升,唯有极化表达、情绪化表达才能吸引大众关注的现状。她以郑智化的事例,阐述了新闻不当传播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表达了对标签化叙事的担忧,并强调:新闻学最重要的是杜绝人云亦云。此外,教授还通过杨振宁的相关事例,描述了拟态环境侵入真实世界、进而影响人们认知的现象。
教授也谈及国际局势,提到了釜山首脑会晤、中美关税战、高市早苗等热点议题。她指出,舆情是一个复杂的战场,“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新闻传播必须万分留意舆情走向。
接下来,教授分享了自己的 “元宇宙” 人生:从学生时代组织文科相关活动,到职场中参与各类实地考察,这些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她的人生厚度。教授表达了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与对职业的赤诚热爱,并将这份精神传递给了在场的所有师生。

(李泓冰教授谈新闻传播的责任与坚守)

(教学处副主任张智顺主持此次讲座)


(讲座现场)
(文:高一11班 岑霁/图:吴倩雯/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英语系列讲座之“学术英语语篇的结构与AI辅助阅读策略”
2025年11月16日,复旦大学周季鸣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英语方向的第六节课,围绕“学术英语沟通与AI多模态技术”展开讲解。教授先向同学们示范了如何同时引用两段材料,接着引导大家为学术文章的长句断句——以此明晰文章结构,使句子更易于理解。随后,教授详细阐述了3分钟学术演讲的核心要素:第一稿梳理材料时,可采用逐条列举的方式让内容更明晰,但这种形式不适合作为终稿,因其缺乏批判性思考;优质的引用应让学术写作中的研究产生对话感,需结合自身观点展开;概括他人文献时要精准,不能直接将作者的原始材料呈现给读者,而应提前解读分析,探究不同研究间的内在关联。
课堂上,教授还带领同学们实操练习了如何将文献材料有效应用于文章写作,并强调:批判性视角在学术研究的各个层面都至关重要,它体现了研究者对研究主题的个人理解与深度分析,包括对作者观点的认同与否、研究结果的优势与局限性的客观评判,同时需注意补充过往研究的空白。通过“树立核心论点—将研究问题与研究空白建立关联—比较不同文献材料 —明确个人观点—批判性构建研究间的联系 —客观承认研究的优缺点” 这一系列逻辑步骤,同学们系统掌握了在论文引言(Introduction)中规范引用文献材料的方法。


( 周季鸣教授谈论文引言文献引用)
(文:高二10班 宫浩然/图:吴倩雯/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东西方哲学”
11月16日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贺腾在工程楼二楼为哲学方向的同学们带来题为《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东西方哲学》的精彩讲座。
西方与中国哲学脉络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哲学大致经历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阶段。启蒙运动冲破中世纪桎梏,强调人的自由优先于恩典。有趣的是,“中国的孔子成为18世纪欧洲思想界的关注对象之一,孔子的哲学理性观也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儒家思想’或多或少影响了西方这一时期的思想巨变”。作为启蒙运动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康德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启者,又调和了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为自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他高举人的道德自主性“人为自己立法;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为知识划定边界,“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
进一步地,康德的道德哲学反对他律道德,强调自律道德。贺教授以外卖小哥救跳河女子的新闻为例,阐释康德的“道德自律”;这种自律在中文语境下被称为“良心”,是一种不以趋利避害为导向的道德法则,与中国心学传统高度契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康德之后,面对德国内忧外患、急需构建民族哲学的局面,德国唯心论悄然兴起,代表人物之一是黑格尔。他强调辩证法乃概念自身的运动、思维本身的运动:譬如“有”亦可过渡到“无”,“Being”亦可在某种意义上成为“Nothingness”。由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思维的运动亦即存在的运动。这一运动不仅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更体现在“世界精神”的展开中——德国文化、科技乃至艺术的繁荣正由此拉开序幕。
黑格尔之后,分出老年黑格尔派与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强调黑格尔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呼吁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自由不应停留在康德等人的理论设定中,而应落实为现实,以实现人的解放。
西学东渐亦给中国文化带来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传教士而来的西方学术与文化开始输入;鸦片战争后,技术(洋务运动)、政治(维新运动)、文化(新文化运动)的革新推动了中国“哲学”从无到有的建立。中国哲学主要有儒、释、道三条脉络。就儒家而言,冯友兰、牟宗三等先生充分吸纳德国哲学资源,建立“新儒家”体系,促进了儒学的现代化。
如何在文明互鉴中使哲学呈现新面貌?如何让哲学在同学们的生活中焕发活力?讲座结束之际,贺教授把这一永恒课题留给了在场同学。


(贺教授解读东西方哲学脉络)
(文:高二9班刘雨暄/图:吴倩雯/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从阿Q的悲剧观近代中国”
2025年11月16日,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为同学们带来语文微课程的最后一讲,详解《呐喊》中的《阿Q正传》。
阿Q是鲁迅笔下的经典形象,其“精神胜利法”令人啼笑皆非,颇具讽刺意味。然而,张教授提醒:若仅把“精神胜利法”视为小说核心,未免失之浅薄。
课堂上,张教授带领同学们深入文本,结合时代背景重新解读。小说的“序”先解释何谓“正传”、为何取名“阿Q”,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借《新青年》的开创性与阿Q的命名,肯定了新文化运动;通过对文章名目的讨论,暗示本书写的是未被正史记录的“文明之外”的小人物。
随后,张教授梳理故事情节,指出阿Q是晚清社会最底层游民的典型:物质、精神、人格全面破产。小说后半部以绍兴辛亥革命为背景,让阿Q从“看杀头”的旁观者沦为“被杀头”的示众者,借此突出“看客”群像——他们如饿狼般吞噬他人的灵魂与生命力;而阿Q 的悲剧结局,正是对“看客”命运的冷峻警示。
张教授总结道:阿Q的悲剧既源于外部社会历史的剧变,也根植于其内在的愚昧、虚荣与本能性缺陷。
至此,语文《呐喊》系列微课圆满落幕。感谢张教授带来的精到讲解与思想启迪。


(张教授拆解《阿Q正传》的精神内核)
(文:高二8班常涵玥/图:吴倩雯/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