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2025.10.19)

2025-10-20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英语系列讲座之“学术英语语篇的结构与AI辅助阅侯策略”

2025年10月19日,复旦大学周季鸣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英语方向的第三节课,为同学们讲解了研究选题聚焦与AI研究趋势分析。

教授先带同学们分析了一篇学术引言的语步。作者往往将段落分为一节一节,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遵循这种文章范式,有利于书写更好的文章,具体包括下定义、指出研究空白、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再根据文章内容需求进行个性化补充,突出文章重点/亮点。接着,教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一篇学生习作中的引言。首句用关键词作主语直抒胸臆,能使语句更加高效。在利用AI修改文章时,确切的提示词能让AI生成更具针对性的意见。

教授展示了一篇“有厚度”的文章。流程图的引用提升了文章的严谨性,严格的标准能筛选出与研究问题紧密相关的内容,大幅提高文章的影响因子。文章关键词可通过分析标题及副标题得出。文章遵循常规语步逻辑,在不了解专业词汇的情况下也能读懂。委婉表达过往研究的不足,也彰显了语言的艺术。

通过教授的讲座,同学们了解了如何高效地利用AI润色文章,同时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易于理解。现代学术论文强调语言的高效性,因此简洁的文章结构尤为重要。


周季鸣教授讲解如何高效使用AI润色英语文章


(文:高二10班 宫浩然/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经济学系列讲座之“经济学分析与应用”

10月19日晚,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的钱浩祺副教授为学子们带来了第三次经济学微课程,继续深入探讨经济学基本原理。

钱教授首先回顾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的内容。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正愈发科学、有效。由此,引出经济学第四条基本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当政府落实规则并维护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如产权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发挥其作用。

钱教授指出,市场有时会失灵;而政府干预经济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导致市场失灵的两个要素是市场势力与外部性。在讲解市场势力时,钱教授以产业垄断为例,展现了单个个人或公司对市场价格的不适当影响。在讲解外部性时,钱教授以环境污染、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讨论了生产、消费的正负外部性情形,并提出了一些政府管制的解决方案。

此后,钱教授引出关于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的问题。这些没有价格的物品向经济分析提出了特殊的挑战。根据物品的排他性与消费中的竞争性,可以将物品分为四类:私人物品、俱乐部物品、公共资源和公共物品。接着,他简要分析了公共品市场中的供需关系。

本次课程中,钱教授从实际出发,向同学们揭示了市场调节的弊端与不足,并强调政府宏观调控在某些案例中的重要作用,让大家对市场经济体制有了更确切的感知。


(钱浩祺副教授与同学们探讨经济学基本原理)



                                                      (文:高二6班 王皓杨/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哲学是什么”

10月19日晚,复旦大学贺腾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认识苏格拉底和认识幸福的讲座,引领大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思想漫游,从古希腊的理性之光到现代哲学的批判反思,再到“东方禅宗”的思考,层层深入解析了“幸福”。

首先,教授通过对苏格拉底形象的勾勒,说明他是真理、德性和理性的传统哲学起点。但引入尼采的批判后,同学们明白这种理性会将生命“格式化”,扼杀生命的冲动与多样性。这也引发了同学们对于“理性和知识是否万能”的思考。

在对幸福的本体化讨论中,教授指出,幸福并不简单等同于主观感受或满足欲望的流行观点,而是回归到古希腊的eudaimonia(繁盛,幸福)的概念。这是一种融合真理、美德、情感与自我实现的完满状态,其核心在于将盲目的欲望转化为有德性的意愿。

构建理想幸福生活应该有三重结构:一是满足自然初级目标,二是实现灵魂的充足德性,三是融入良性社会生活。尽管有一定难度,但是人们都以其为毕生追求。

教授最后进行了禅宗理念的拓展,当面对追求幸福的阻碍时,可以用“认知和爱”作为解脱之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教会了同学们给生活做做减法,放下执念、顺应自然才是面对生活的最好方式。


贺腾教授讲解认识苏格拉底和认识幸福)



(文: 高二9班 张梦斐/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从《呐喊》看鲁迅文学”

2025年10月19日,复旦大学张亚松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语文《呐喊》微课程的第三节课,为同学们详细剖析了《呐喊》中的短篇小说《风波》。

首先,张教授指出,《风波》中的风波本质上是家庭风波,并波及到了乡邻间,而其根源是当时的社会风波。张教授分析了鲁迅在文中的用笔和细节,开篇两段描写从大格局起笔,颇具镜头感、画面感。写酒船上文豪“无思无虑”的感叹,通过“文豪”这一身份抽离于乡村的特性,有趣地引出了下文对遍布苦难的乡村的刻画。作者巧用节奏变化,同时介绍了乡下以出生时体重命名的风俗、七斤一家的人物情况以及当时乡下贫穷的社会状况。对于作品主旨,张教授指出,辫子之有无实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揭示了辛亥革命未能彻底改变社会面貌的失败,以及这种失败对年轻一代的“围剿”。

张教授的精彩讲解让同学们体悟到了鲁迅文字的力量感与思想的深刻性。


张亚松教授讲解《狂人日记》



(文:高二8班 常涵玥/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