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中导师计划”系列讲座之“AI 变革与未来展望”
2025年10月12日,复旦大学窦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首先教授讲述了人工智能几百年的历史,他从1642年第一台机械计算机问世讲起,串起了二进制、图灵机、深度学习网络等事物,并着重讲了进入21世纪以来,诸如深蓝、AlphaGo等人工智能在竞技等方面迅猛发展、与人类抗衡的历程,说清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是最具吸引力的变革,并且具有很高的颠覆潜力。
其次,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以大数据算法为原点,拓展到智能预测和多模态感知等领域,从而推进到智能城市建设、模拟医学、语言训练等多方面应用。
最后,教授简单讲述了 DeepSeek对算力成本、模型建构等方面的突破,并介绍了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史。
希望人工智能能蓬勃发展,有更广阔的未来,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为其发展作出贡献。




(窦德景教授解读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与未来潜力)
(文:高一9班 邵常卿/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英语系列讲座之“学术英语语篇的结构与AI助阅读策略”
2025年10月12日,复旦大学周季鸣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英语方向的第二节课,为我们讲解了学术英语语篇的语步意识与AI辅助阅读策略。
教授在课堂开始时先让我们通读了一篇有关误食乐高的论文,带领同学们分析了文章结构、构思与写作逻辑,阐明了introduction部分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高光部分,需按“主题、研究范畴、问题研究的空白及文章聚焦点”的顺序写作。教授引领同学们逐步探究课题产生的过程,指导我们以“superhero”为起点调动发散性思维,提出科学、经济学、历史、政治方向的课题进行讨论,实践之前学到的方法。
接着,同学们阅读了一篇有关“超级英雄衰老”的论文,检验了学术英语的一般逻辑:每段文字的第一句可以帮我们快速了解段落内容,便于定位关键信息。教授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课题案例,与同学们讨论其合理性,揭示了话题切入、高阶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重要性。
通过教授的讲座,同学们明白了高效阅读论文、提取所需信息的策略,学习到了如何将课题产生的思路应用到自身的课题研究之中。


(复旦大学周季鸣教授详解语步意识与高效阅读策略)
(文:高二10班 宫浩然/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经济学系列讲座之“经济学分析与应用”
2025年10月12日晚,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的钱浩祺副教授为学子们带来了第二次经济学微课程,继续深入探讨经济学基本原理。
钱教授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原理,并基于等边际原则推导出个人消费者需求曲线和个体生产商供给曲线;将所有个体理性人的决策结果进行加总,得到市场需求与供给曲线。基于这两条曲线,钱教授介绍了“消费者剩余”与“供给者剩余”这两个社会福利中的重要基本概念。
接着,钱教授开始系统讲解第三条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交换模型为贸易确立了重要前提条件;苏联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印证了亚当·斯密对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重要性的判断。在讲解市场供需关系时,钱教授引入“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价格信号的风向标作用;此后,他用具体案例展示了供需曲线的形状与波动对市场均衡结果的影响,并初步介绍“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这两个概念。
本次课程中,钱教授用大量图像语言直观呈现供需关系,让同学们对市场竞争与调节有了一定感知,并逐渐理解生产、消费行为背后的原理。


(钱教授解析供需原理与市场机制)
(文:高二6班 王皓杨/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哲学是什么”
2025年10月12日晚,在工程楼二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贺腾老师为上中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我是谁”: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精彩讲座。
贺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引入,介绍了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他将神话故事性质的思维转变为更有逻辑、更为理性的思考方式。贺教授提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而泰勒斯认为其答案是“水”,因为水可以化为不同的形状。到了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发生转向——从“世界论”走向“伦理学”。
“我是谁?”的问题是哲学亘古的命题,其涉及以下三个维度:1.对自我的认识;2.对自我的关怀;3.自我的成长。在哲学史上,奥勒留的《沉思录》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通过作者转向自我的经历和反思,来呈现哲学问题。“不要向外看,转向你自身吧!”哲学与其他学科的显著不同,在于强调“我”的主体性。而这也恰恰带来了认识自我的困难——眼睛永远看不到自己,更难以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
针对这一问题,最深刻的答案或许是苏格拉底给出的。他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通过不断向他人提问来推进思考的深入。他倡导“有德的生活”——德福一致;美德即知识;有德性的人更有力量,因为这类人更能控制内心的良知,不被外在的力量转移或改变。而在苏格拉底追求“德性”的基础之上,柏拉图提出“德性”的本质是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向上,且与身体脱节,因而哲学是一种“死亡的练习”。因此,人们必须走出身体的桎梏,追寻德性的力量。
此次讲座使同学们受益匪浅,也愿大家都能觅一缕微光,寻浩然之气。


(复旦大学贺腾副教授解读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的哲学内涵)
(文:高二9班 刘雨暄/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从《狂人日记》看鲁迅文学”
2025年10月 12日,张亚松教授带来了语文微课程的第二节课,为同学们详细解读了《呐喊》中《孔乙己》和《药》这两篇精彩的文章。
首先,张教授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总结了《狂人日记》的双重历史意义——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觉醒,以及其带来的社会性反响和推动的新文化运动。接下来,张教授自然地从社会身份的角度引出了《孔乙己》的主人公,长衫读书人孔乙己。张教授从独特的叙事视角起手,由此点出了全篇的灰暗基调和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从孔乙己被揭露后的窘迫,展现了其缺乏社会经验却爱面子的个性。全篇用“世俗社会”与“书本社会”的对比、科举制度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对比,共同批判了科举制度的意义缺失。最后,张教授详解了《药》中透露的社会现象,指出鲁迅以对秋瑾的纪念反映其革命观念、批判社会共识,并解读了“药”的双重含义——人血馒头,以及秋瑾等革命烈士以生命为“药” 拯救社会。
张教授以生动、详尽、全面的解读,带领同学们品味与理解鲁迅笔下的深刻思想。


(张亚松教授详解《孔乙己》与《药》的社会批判思想)
(文:高二8班 常涵玥/图:汪茹奕/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