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肿瘤探秘 以癌王为例”
2025年9月21日,复旦大学的施思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肿瘤的精彩讲座。
首先,施教授介绍了肿瘤的定义和分类,强调了其无论良性还是恶性都应早发现早治疗,并说明了一个概念上常见的误解——即恶性肿瘤和癌是包含关系而非同一概念。
接下来,教授分析了癌症发生的内因和外因,探讨了是否应该预防性切除一些腺体防止家族性遗传的癌症,并介绍了几种癌症治疗方法及其各自优劣。
然后是最重要的版块,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胰腺癌,讲述其研究困难的原因、筛查方式和目前的治疗手段,其中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先进技术让治疗成功率大幅增长,并预测了胰腺癌研究防治的未来方向。
希望更多先进技术能早日开发,预防肿瘤、早期根治癌症,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




(施思教授分析肿瘤的发生的成因)
(文:高一11班 岑霁/图: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朱佳颖)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英语系列讲座之“学术英语语篇的结构与AI辅助阅读策略”
2025年9月21日,复旦大学周季鸣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英语方向的第一节课,为我们讲解了学术英语语篇总体结构特点与阅读技巧。
教授在课堂开始时点明了课程旨在通过阅读顶尖学术期刊英文论文学习提升同学们的读和写技能。AI时代写作的核心是保持人类思维模式。接着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学术英语的基本特征。以其一个学生的作业为例,向同学们介绍学术英语的特点:文本清晰、简明、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语调,避免杂糅的长难句。学术英语注重结构简明,避免如“which“等词的过多使用。
然后教授带同学们学习了一篇有关“小的举措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的学术文章,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篇学术论文分为摘要、介绍、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通过对比论文中两处”method“的重复为论文的改进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通过教授的讲座,同学们明白AI在学术研究中有利有弊。同学们应当合理利用AI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警惕AI提供的不实信息,不依赖AI,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术英语能力。


(周季鸣教授讲解学术英语语篇总体结构特点与阅读技巧)
(文:高二10班 宫浩然/图: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朱佳颖)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经济学系列讲座之“经济学分析与应用”
9月21日晚,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的钱浩祺副教授为学子们带来了第一次经济学微课程,向大家介绍经济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钱教授以《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中的经典问题引入,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经济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如:资源配置、主观价值观念、递减的边际效用等,都根源于古希腊人的思想。钱教授希望同学们学习古希腊人和经济学家的科学推理方法,用经济学理念认识日常生活。
此后,钱教授解释了经济学分析的两个基本原理。一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通过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钱教授引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并借助实际案例帮助大家理解。二是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钱教授进一步提出等边际原则以应对多产品的选择,并介绍激励这一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
本次微课程是经济学的导言课。钱教授用大量实例向我们证明经济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大的思考魅力与研究价值,为同学们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钱浩祺副教授讲解经济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文:高二6班王皓杨/图: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朱佳颖)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哲学系列讲座之“哲学是什么”
2025年9月21日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贺腾老师在工程楼二楼为上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哲学讲座。贺教授从他的研究方向——中世纪哲学入手让同学们看见了这个所谓的“Dark Ages”的另一面。
贺教授以“断舍离”的话题举例,介绍了哲学的思考路径,即在特定语境下引入某一概念,再论述其特点,优劣并为之辩护。哲学论文与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十分相像,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在此之上,贺教授抛出“什么是哲学”的问题,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从概念本身出发,“philosophy”意味着“爱智慧”。从概念的历史出发,哲学就是哲学史;从对象出发,哲学研究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从功能出发,哲学发挥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调理对社会的看法等。哲学的特点就是不断地追问,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哲学所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是什么——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如何生活——伦理学、政治哲学;如何思考——逻辑学;对美的思考——美学。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如著名的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贺教授说:“当你感到困惑的时候,你就离哲学很近。”善与恶、对与错、义与利的问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在面对这些困惑时,或许我们仍然应该想起孟子中的那句名言:“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贺腾副教授讲解哲学是什么)
(文:高二9班刘雨暄/图: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朱佳颖)
“复旦-上中导师制计划”中文系列讲座之“从《狂人日记》看鲁迅文学”
2025年9月21日晚,复旦大学张亚松教授带来了《呐喊》讲读微课程的第一节课,为同学们介绍了鲁迅的生平与成就,并带领大家精读了《狂人日记》。
张亚松教授从《狂人日记》的白话体裁与乡土题材讲起,概述了鲁迅对于乡土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性贡献,二者分别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外在世界和自身、自我的认识。随后,张教授从鲁迅的学习和事业向我们阐述了当今时代学习鲁迅的意义,颂扬了鲁迅奉献于社会教育事业,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实际工作唤醒国人思想。最后,张教授分析了《狂人日记》所传达出的鲁迅的典范意义,揭示了认清自身后仍对社会抱有希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兼具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心主旨。
张亚松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鲁迅的延长线上”,以狂人思想探索过程启迪着同学们深入学习鲁迅文学,追寻鲁迅所追寻的理想社会。


(张亚松教授讲解《狂人日记》)
(文:高二8班常涵玥/图:史晨越/编辑:胡晨、实习生朱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