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语:作为首批市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中学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深化五育融合,将资优生德育放在首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立意育德、高思辨育智、高互动育才”的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本刊特推出“上海中学教学改革30年: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专栏。
普通高中提升教学质量的优质教学范式探究——上海市上海中学“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教学的30年实践

(冯志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指出,要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普通高中作为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纽带,在筑牢人才基石、赋能学生未来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走出“题海战术”,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全面夯实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效能,大力加强普通高中优质教学范式探究,提升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现结合上海市上海中学“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教学(以下简称“三高”教学)的30 年实践,阐述如何建构新时代普通高中提升教学质量的优质教学范式。
一、优质教学范式内涵与教学新范式的构建要素
范式(Paradigm)一词源自希腊文名词Paradeigma,意为“模式、范例和例子”。教学范式属于教育学领域的概念,它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教学的基本要素与过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实践操作、效能评价等进行描述、解释,旨在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学习发展。在此,我们给予优质教学范式的描述性定义是指向教师高品质教学思维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质量教学形态,基于素质教育与优质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指导作用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样式。优质教学范式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借鉴兰祖利(S. Renzulli)、里斯(M. Reis)关于优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的观点,优质教学范式强调融通中外,扎根中国。
优质教学范式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标识性表达,它凸显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又具体落实到教学改革过程中,强调本土为基,映鉴世界,实践为本,自主创建,体系为方,彰显价值。优质教学范式的产生是基于现实教学问题的解决,必然要破解“加课时”“重复训练”提升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忽视学生学科学习个性与潜能开发等“应试教育”与“题海战术”困局,指向素质教育的长效实施。因此,学校探索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教学新范式,要明晰优质教学范式的要素构建,持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达成育人的目标。
指向优质教学的教学新范式构建,应考虑五个要素:1. 明晰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学生的高素质、强潜能。2. 重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让教师与学生一起组成知识建构的共同体,促进教学内容的重构。3. 选择教学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4. 创生教学机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与实践操作中,将教学变革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产生从“他变”到“自变”的自适应创生机制。5. 革新教学评价。形成一个内在的能指导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指向优质教学的教学新范式构建,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学生的特点进行长期实践探索,形成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导向与教学行为。基于学校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与教师研修是围绕教学新范式的产生与完善而逐步推进的,也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的探索过程。

二、“三高”教学新范式成型与优质教学要素分析
“三高”教学新范式的产生历程
199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对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减负增效的新期望。从1995 年国家实施“双休日”开始,上海中学大力推进与课程改革匹配的教学模式变革,酝酿并逐渐形成“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教学雏形。作为上海市1988 年第一期课程改革基地学校、1998 年第二期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上海中学在1999 年率先开展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规划,正式提炼了“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教学范式,并进行了长达近30 年的实践探索。
高立意意蕴教师在通晓学科结构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把握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育内容中隐含的思想精髓与思维高度,注重学科德育、德智交融。高思辨意蕴教师在教学内容重组与方式选择中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批评性思考,提升思维的首创性与灵活性。高互动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感兴趣的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研讨。其中高立意是导向,高思辨是纽带,高互动是手段。为了发展学生的“高素质、强潜能”,“三高”教学鼓励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逐渐发现自身的志趣。
“三高”教学模式伴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政策走向深入与学校课程改革持续深化而不断完善。1995—2008 年是“三高”教学的全面成型期,重点破解学生思想境界提升、教学德智交融等问题,全面挖掘教学内容的学科思想与高度;揭示与素质教育匹配课程教学内容中隐含的科学思想,把握学科前沿与方向;并且以“三高”促进学生优良学风、学法和学力的养成。2008—2015 年是“三高”教学的提升完善期,重点破解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突破与教育技术平台搭建的难题,及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发展找到有效的载体,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的思维互动。2015—2025年是“三高”教学的验证深化期,对标世界一流研究型创新型学校,研制国家新课程新教材的学校实施方案(2017 年开始),将教学方式变革与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相匹配,形成以“三高”为核心的教学学术系统,强化高立意的思想深度、高思辨的内容厚度、高互动的技术赋能宽度。
“三高”教学要素塑造与创新
上海中学“三高”教学范式,强调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做到教学目标的明晰、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机制的创新及教学评价的完善。“三高”教学范式的要素突破,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三高”教学目标指向高素质、强潜能
“三高”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强潜能。高立意凸显立德树人的高度,把握学科思想,指向思想境界的提升;高思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重在创新思维培育;高互动强化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潜能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空间、发展个性与优势潜能的匹配。“三高”教学孕育学生的高阶思维,在知识建构中生成新的理解与共识,在意义对话中夯实学科核心素养,凸显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跳跃性与缜密性等特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增强“自主、理解、内化、探究”的学法,养成主动、严谨、踏实、创新的学风,内化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学力,实现自身发展的高素质、强潜能。
“三高”教学内容与课程图谱的一致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国家对人才的素养要求,上海中学重构教学内容,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体现在两大部分:其一,是根据资优生的特点,对国家课程(包括必修与限定性必修课程)进行内容重组、深化、拓展,形成14 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明确各门学科在高中学习各个阶段需要夯实的基础、必学与拓展的内容、评价的方式与标准等,做到“通晓学科、知晓结构、指导建构、探究理论”,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课改要求及时更新。其二,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个体优势潜能不同等特点,从德育、学习领域、优势潜能三方面构建可选择、持续更新的课程图谱。学校整合、优化提供500 多门课程科目,引导学生志趣能匹配。
“三高”教学方式与形态的多模态推进
在“三高”教学范式的引领下,各学科教师把握“高立意育德、高思辨育智、高互动育才”的思考,推进诸如大单元、任务群、结构化、演绎式、组合型、学科群、跨领域、串联组等多样教学方法。“三高”教学在各学科落实中呈现探索方式与形态的多模态。譬如,思想政治学科强化情境与议题式教学,推进综合性、活动型的课程设计;语文学科注重学习任务群建设,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基础研究群与“使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任务群来引领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强调结构体现大单元观念,渗透数学文化,在知识迁移、应用关联中实现能力螺旋上升;英语学科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依托多模态语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推进立足本土文化的项目式学习。
“三高”教学内在运行机制的动力供给
上海中学瞄准“课堂增效”与“素养培育”双重目标,形成教学相长、具有强大动力供给的内在运行机制。“三高”教学内在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情境—陶冶机制。教师创设情境,激励教与学产生相应积极行为,如化学教学注重创设工业生产情境、“绿色化学”情境、爱国主义情境、食品健康情境、跨学科情境、实验探究情境六大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二,启发—激活机制。教师主动利用教学环境,进行富有启发意义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激活学生内在学习需要,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如生物教学引导学生开展人类常见遗传病的调查分析。其三,主动—探究机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现实问题,进行主题式自主探讨,如地理学科推进人文地理项目式研学。其四,领会—发现机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尝试自主与合作探究。如通用技术教学开展“智能产品设计”,引导学生制作“智能鱼缸”“开合式桥梁”。
优质教学评价的革新:综合分层与“三线坐标”评价系统的创设
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上海中学整合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建立“三线坐标”评价系统。“三高”教学评价让学生借助智能化评价平台,精准了解自身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发展潜能与个性。从1999年开始,学校推出综合分层评价系统。“综合”强调全面评价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通过平台上的质性材料与量化数据反馈),给予较为客观的结论;“分层”是指集成绩、情感、态度等多目标的等级评价。2021 年,学校结合国家必修课程与限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生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学习,体现学生志趣能匹配的“三线坐标”评价模型。借助各类质性材料与量化评价进行智能追踪,学生既能认识自身个性化知识构成,又能明确志趣能匹配的指向性领域,促进他们做出专业或生涯选择。

三、“三高”教学范式实施的路径探索
凸显学科育人与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三高”教学将学科育人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科思想与方法,形成育人与育能的结合。“三高”教学关注学科德育的无痕衔接。高立意注重揭示课程内容中隐含的科学思想;高思辨强调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特别注重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志趣潜能开发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高互动强调自主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师生深度交流。对教师的学识、修养、内涵、品性、视野、境界、学科素养、意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挑战,与当代弘扬的“启智润心”等教育家精神一致。如语文教师为凸显语文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促进阅读结构要素广度与深度的平衡,尝试将《物种起源》的“复述”、《中国建筑史》的“结尾”与《乡土中国》的“后记”进行比较分析,实现课程育人价值。
强调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内在统一
高中阶段的优质教学范式不能只考虑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变化,更应关注教学对象的共性与个性,既要每一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关注适合学生个性、潜能开发的知识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构成以及基于自身知识构成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养成。高立意在强化学科德育的同时,从理性的层面探索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联系起来的结合点;高思辨在于以教学内容的重构来启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内在学习需求;高互动强调围绕教学内容变革,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师生高效率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交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是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的载体,脱离内容仅谈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如无根之木。
建构以“三高”教学为核心的学术系统
“三高”教学的学术系统建构,强调教师不写空洞文章,注重基于实践开展教学学术探究,引导教师将教学学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深化“三高”教学的实践探索,强化课例研究,视教学为学术,开展教学对话。高立意关注对话主题的深刻性,高思辨关注对话思维的复合性,高互动关注对话形式的多向性。以“三高”教学为核心的学术系统,推动教师直面教学真问题,基于学校教学特色开展教学研讨与教研组建设;引导教师参与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教学纲要编写、课程体系建构;高校与中学合作组成研修共同体等。各学科教师敢于跳出学科界限,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学科内重组、跨学科整合、超学科融合的进阶,产生重构教师专业能力的教学学术智慧,如基于学术共同体的教学研究力提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设计力增强等。
“三高”教学与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
上海中学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建构科技、工程、技能、艺术等方面100 余个现代化创新实验室(如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工程实验室、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等),建设基于统一数字基座的智慧校园信息系统,更新常规教室的电子白板、黑板等硬软件,通过技术载体实现教学内容重构、学习方式重构、教学手段重构以及评价方式重构。
四、提升教学质量的优质教学范式应用
优质教学范式应用于学校,可以直接体现在学生成长上,也可以体现在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术能力上,还可以反映在学校整体改革与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上。
优质教学范式应用促进学生成长:达成“四个有利于”
“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教学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清晰、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相关的学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研究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取创造的情感。“三高”教学极大地推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奠定宽而厚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未来发展的指向性领域与志趣聚焦。由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有更多的时空在课余发展个性、开发优势潜能,学习的自主性与合理利用空间的能力持续增强。
优质教学范式应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提升:优化“三力五学”
优质教学范式的应用,引导教师研究教育对象,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要求,主动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开发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三力”提升,是指教师持续提升“知晓学科、通晓结构、知识重构、指导建构”的学科功力;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提升基于实践开展探究的教学研究力;推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重组与数字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力。教师“五学”增强是指“学识”特质注重专业知识与理论素养的齐飞,“学能”特质注重教学技能与探究能力的增长,“学长”特质注重专业方向与专长培育的同向,“学术”特质注重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学思”特质注重教学反思与价值唤醒的融合。
优质教学范式应用促进学校扩优提质:基于实践研究的氛围营造
优质教学范式的应用,不仅促进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提升,而且形成的教学实践智慧得到广泛传播,会引导学校扩优提质并在同类学校产生影响。“三高”教学不仅使上海中学的教学质量30来始终保持领先,而且形成了研究型、创新型的文化氛围,产生了一系列经得起实践与验证的教学学术成果,如从2018 年开始学校陆续出版了《打破框框》《纳新固本》等“龙门书院·上海中学”书系学术成果;学校从2020 年到2025 年持续推进“三高”教学全国性展示,连载公开出版科学教育等专题研究成果,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研究在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上百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综上,优质教学范式的成型需要长时间的探究、验证,需要持续加强国际与国内比较研究,立足学生特点持续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究,进一步探索教育强国视野下可资借鉴的高质量教学体系,展现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教学改革范式广泛应用的价值。
(排版、校对:李嘉君/审核:孙珏/编辑:胡晨、实习生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