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踔厉奋发,踵事增华 | 2024学年第二学期“校友进课堂”活动举行

2025-05-12



2025年5月9日,我校成功举办“校友进课堂”活动。作为上海中学生涯规划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该活动邀请在各行业取得卓越成就的校友重返校园,为同学们提供最鲜活、最真实的职业发展指导。校友们以亦师亦友的身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真诚坦率的态度,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职场心得和人生智慧。这不仅帮助同学们拓宽职业视野,更引导他们思考个人志趣与时代需求的结合点,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本次活动共邀请11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校友返校交流。通过面对面的深度对话,同学们就职业定位、行业价值、成功要素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成长启迪。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同学们的视角,重温这场富有意义的活动:


1、《科技成果转化机遇与挑战》


(姚怡飞 2008届校友)


姚怡飞校友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机遇与挑战”的讲座非常精彩。姚校友先讲解了生物力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之后以自己带领学生从研究腕管综合征机理,到研发出康复辅具“腕立好”并上市面向公众的过程,生动地阐释了科技成果如何一步步迭代完善成为成熟的产品,再申请专利上市,服务大众。在讲座中,他举了不少有趣的经历,大大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激发了同学们对此类研究的兴趣。讲座结束后,姚校友拿出“腕立好”产品与同学们互动,使同学们对其运作机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2、《浅谈一个政策研究者的自我修炼》


(龙玉 2008届校友)


在龙校友的课堂中,同学们学习了有关金融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对于有关政策制定过程的认识。龙玉博士以温和的口吻讲述了她在工作过程中负责的部分工作,渐渐从个人经验分享过渡到理论的传授。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国经济情况与政策的联系,她以模拟案例分析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及计算方式,同时展示了专业学者的观点供同学们参考。此外,三次“代表”投票表决是否应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课堂互动也大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课程的最后,几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龙校友予以耐心的解答并在课后与其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3、《B+上中人的interdisciplinary选择》


(沈雁文 2004届校友)


沈雁文校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着新时代对科研人才的要求。沈雁文校友阐述了不同时期个人学习知识的区别,从全面发展各式知识(learn),到大学时钻研某一特定方向做出突破(study),最后为人类的知识圈做出或大或小的突破。当更多人为圆圈突破时,圆的面积就会扩大,她这样解释深造研究的意义。沈校友也为高一的同学们给出了几个建议,为我们未来的人生选择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同学们聚精会神,认真地记录校友的殷切建议。最后,她用一张合照和对上中的各式活动的回忆,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4、《数学与我们》


(印佳 2011届校友)


印佳校友通过分享她自己的人生经历,教会了同学们如何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作为上中校友,印校友的高中经历与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让同学们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感触。“因为时代的变化,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晚。”印校友告诉我们,在将来的专业甚至职业选择中,可能会面对一些矛盾与纠结。当选择的专业并非符合自我内心的兴趣,纠结于是否去改变原方向时,无论什么时候开始新的征程都不晚。

同时,印校友作为数学领域的一名专家,她以“如何求圆周率”“多项式插值”为例,向同学们分享了一些数学方面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5、《白话度量衡》


(杨珅夏 2010届校友)


杨珅夏校友先从度量衡的历史发展开始讲起,为同学们科普了中国计量单位的发展历程。由此,杨校友深入探讨了一些关于计量测试技术的知识,比如量值传递与溯源的概念介绍,并且通过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做测量质量的小实验,生动形象地为同学们介绍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相关知识与要点。

在这场讲座中,杨珅夏校友从同学们熟悉的度量衡概念出发,步步深入推进,将理论性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计量单位的使用情况相结合,全面且充实地为同学们介绍了计量技术的基础知识,让同学们认识到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度量衡”,实则承载起了保障民生、规范市场的重要意义。


6、《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曹钦翔 2009届校友)


曹钦翔校友用一节课的时间,带我们走进了AI研究的前沿领域。他通过展示deepseek计算数学题的过程和结果,向我们解释了AI目前的进展和不足之处,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对AI领域的好奇心。当前AI虽然能够进行一些计算和证明,但在语言表述上存在很多瑕疵,AI作为数学工具尚不成熟,曹校友启发了以计算机为志趣的同学们未来的研究方向,鼓励我们向着AI技术前沿迈进。他以轻松的讲课风格让同学们全都沉浸其中,共同发掘着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7、《AI时代的经济学研究革命》


(江嘉骏 2009届校友)


江嘉骏校友由“理性人假设”入题,介绍了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现有成果。在AI时代,人工智能不仅提升了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的精度,更重新定义了经济研究的范式——从静态均衡分析转向动态复杂性模拟。如机器学习能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揭示传统计量方法难以捕捉的规律;而算法模拟则让异质性主体的研究成为可能。

这场革命不是让AI替代人类,而是要求我们以更开放、更审慎的态度,将AI转化为拓展认知边界的工具。未来的经济学,既需要“编码能力”处理海量数据,也需要“人文温度”解读数据背后的人与社会。唯有如此,经济学才能在AI时代持续发挥其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


8、《遇见AI,关于20401001种打开方式》


(刘天元 2011届校友)


在今天的活动中,高一(5)班的教室迎来了刘天元校友的精彩课堂。他在电力系统、人工智能、电力物联网、物联网传感与边缘计算等方向颇有研究。在课堂中他也对此领域有所讲解,还专业地分析了近期发生的电力系统故障,并对中国的电力系统加以阐释。另外,作为2011届校友,他幽默风趣地介绍了自己求学的经历,包括在上中、交大、美国留学的生活以及最终选择归国建设的原因。这让我们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悟。最后,他以中国电网的建造奇迹勉励我们,坚定了“中华民族正在崛起”的信念,让我们更加热爱科学,也更加热爱祖国。同学们热情欢迎、仔细听讲,在“校友进课堂”活动中体悟传承,收益颇丰。


9、《细胞拼图—生物膜与生命的形状》


(胡俊杰 1996届校友)


胡俊杰校友以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展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他谈到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强调许多重大突破源于意外;广谱性则体现在跨学科研究中,如化学与生物学的交融;而尺度反差从微观分子到宏观生命现象,更让科学充满奇妙。他还分享了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胡校友回忆了在上海中学的求学经历,提到生物老师通过带领大家种植无籽西瓜激发了他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段经历让他明白,科学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动手实践与探索的过程。最后,他鼓励同学们跨学科学习,拓宽视野,同时强调科研需要沉得住气,在漫长探索中保持耐心与热情。


10、《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顾家远 2014届校友)


 顾校友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有关具身智能与三维视觉方面的科研工作。他分别从机器人的规模化、泛化性、思考能力与运动能力几个方面展开,逐步体现具身智能的发展步骤与现状。课上所展示的一系列具身智能的实例视频也提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同学们积极提问,踊跃参与互动。在课堂的最后,顾先生鼓励我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上中人,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投身于科研领域的期望,同学们在这次课堂中都收获颇丰。


11、《起伏的时代,快乐至上!》


(蔡宇圣 2011届校友)


本次校友进课堂活动中,校友蔡宇圣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以快乐姿态前进的讲座。讲座中,他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工作经验向大家展示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精诚与智慧。演讲后留足的问答时间同样充实。同学们深思熟虑,向蔡宇圣老师提出了关于人生态度,行业现状,如何看待通才专才等各方面问题,直到下课铃响起尤未结束讨论。相信本次活动,给所有来听讲座的同学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珍贵回忆。


活动小结

本次校友进课堂活动中,校友蔡宇圣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以快乐姿态前进的讲座。讲座中,他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工作经验向大家展示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精诚与智慧。演讲后留足的问答时间同样充实。同学们深思熟虑,向蔡宇圣老师提出了关于人生态度,行业现状,如何看待通才专才等各方面问题,直到下课铃响起尤未结束讨论。相信本次活动,给所有来听讲座的同学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珍贵回忆。





文字 | 上海中学学生会外联部 各班通讯员

摄影 | 影视传媒中心 汤寅钧、杨嘉伟

编辑 | 上海中学学生会外联部

审核丨吴静怡 牛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