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下午,以“指向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市上海中学举行。本次活动深入关注学科育才、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活动由教育部“双名计划”、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闫白洋名师工作室,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李玉刚名师工作室,上海市嘉定区“双名工程”张秀珍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上海市上海中学负责承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禹娜,浦东新区高中生物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胡向武等专家受邀出席活动,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们和长沙市“英才工程”高中生物学的63位骨干教师一同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崇明中学校长、正高级、特级教师李玉刚主持。

(李玉刚主持活动)
【教学展示】
上海市上海中学徐子蓝老师执教的是沪科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3节“利用胚胎工程快速繁育优良动物品种”。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AI智能体的辅助下,探究胚胎工程的技术路线并提出优化方案。徐老师结合最新的科研文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逐步经历方案提出、方案优化、方案再优化、分子机理研究等重要阶段,实现科学思维的进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教学展示图片)
【微报告】
上海市上海中学教学处副主任、本部生物教研组组长张智顺作“高中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的构建”的微报告。张老师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分享了对“拔尖”、“创新”和“人才”三个关键词的思考,并结合上海中学生物教研组的课程创新,给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的“上中方案”。

(张智顺作报告)
【评课环节】
教育部“双名计划”闫白洋名师工作室学员代表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詹琪芳认为整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紧扣“快速繁育“和“优良品种”两个关键概念,用实验设计、工程方案生成、人工智能帮助阅读前沿文献三项活动启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詹琪芳点评)
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李玉刚名师工作室学员代表上海市崇明中学方晓芬认为通过课堂以一系列的问题串帮助学生提升实验设计能力,引导同学们形成工程思维,学生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充分展现出风采。最后人工智能的引入更是完美契合了本次研讨会“科技创新”的主题。

(方晓芬点评)
长沙市雅礼中学彭艳华认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高于课本,关注了许多知识盲点,利用山羊奶产量这一真实生产情境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彭老师还比较了沪科版与人教版教材在这一章节内容呈现上的区别,认为徐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流畅自然,很好地展现了思维的互动与交流,更是从此次公开课的评课环节学习到了很多,是一次很好的听课评课体验。

(彭艳华老师点评)
李玉刚认为这堂课为AI时代下课堂转型给出了很好的范式,教学过程在关注生命观念的基础上,又培育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他认为本节课给出了人工智能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行方案,对当下生物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玉刚老师点评)
胡向武认为整堂课选择奶山羊产量提升这一情境,真实有趣又包含认知冲突体现了情境教学的核心要义。课堂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教学逻辑,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课堂活动的设计指向了大概念构建与高阶思维的达成,人工智能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她认为选择性必修的新授课也可以带有“复习”属性,能体现生物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胡向武老师点评)
禹娜作总结点评。她指出本堂课凸显了学科知识、人工智能作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工具属性”。在具体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建模、对比分析等,引导学生以系统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禹娜指出这节课可以在兼顾引入基因工程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细胞工程的单元做整体总结,完善“承前启后”的课程结构化梳理。

(禹娜教授点评)
评课活动结束后,与会的各位老师们在本部和国际部两部生物教师的陪同下参观了上海中学国际部生物创新实验室。

(与会教师合影留念)
(文:徐子蓝/图:杨嘉伟/编辑:胡晨、实习生姚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