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新民晚报》:当京剧脸谱遇到河回假面 上中国际学生用画笔完成一场跨文化对话

2023-05-15

棋盘上,“车马炮”来到国际象棋的棋盘格上“串门”;食品箱里,粽子、寿司、披萨、马卡龙拼出世界风味;打开的化妆镜中,中国传统的京剧脸谱和韩国的“河回假面”相视一笑……这两天,上海中学国际部30周年美术展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韩国姑娘李璘这组以“文化交流”为题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韩国姑娘李璘以“文化交流”为主题展开创作)


这场展览展示了上中国际部1至12年级学生的400余件作品,记者留意到,和李璘的作品一样,很多同学用画笔完成了一场跨文化的对话,其中,“中国元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介绍,办学30年来,上中国际部坚守中华传统、借鉴国际课程、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有意思的是,在初小部展区,一尊尊诗人、仕女的雕塑作品站在独立展柜上,凝望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美术教研组长罗陵君说,这是布展时老师们的巧心思。国画、书法、中国结艺、剪纸、刻纸、皮影戏……国际部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不同老师的专业特长,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埋进学生心中,让学生走出校门后,把中国故事传递到世界各地。


(诗人和儿童画的奇妙对话)

11年级的潘奕忱用雕塑“复刻”了儿时爷爷抱着自己坐在沙发上的温馨场景。她说,这是一份对已逝爷爷的纪念,更是对当代衣食无忧年轻人的叮嘱——切勿遗忘我们幸福的生活的根源。她坦言,“现在接受国际化的教育的我,也会偶然遗忘我们现在安逸的生活建立在数百万人的汗水和鲜血上。我们美丽的校园,丰富的伙食,都是像祖辈一样用一生的不懈努力兑换的。”

(潘奕忱作品)

8年级的金书延和同学们一起展示了他们在学校编织课上的成果。“中国自古就有手工编制装饰品,这是一个很酷的爱好!”金书延说,大家会在编绳课上学习各种各样编织钥匙扣、挂毯、包包等装饰品或日常用品的方法。每当做完一个作品,自己都会有硕大的成就和满足感,而且编绳也令休闲时间变得有趣许多,还增强了独立学习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同学们的编织课作品)

通过美术课的学习,5年级的孙嘉忻了解到,京剧脸谱的美不在于色彩艳丽,读懂了脸谱,就能对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有更多了解;7年级的肖馨馨则为皮影戏着迷。“它们衣物上的每一个花纹,每一抹色彩,都让我不禁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敬佩之情。”肖馨馨说,在画皮影时,她用了几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花纹呈现人物的柔美气质,也希望通过作品,把自己对皮影戏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京剧脸谱和皮影作品)

“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艺术表现力,要思考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这是参观了画展之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给同学的秘钥。年轻的美术老师刘梦醒告诉记者,在上中国际,老师们正是这么做的——为了将每一个孩子引入艺术的大门,勇敢地投入创作,老师降低了创作的门槛。想要表达一份对上海的情谊,却没有灵感?将几粒上海小囡最爱的大白兔奶糖在桌上摆出你喜欢的样子,再画下来,瞧,就是一幅充满上海气息的作品!

(大白兔奶糖带来的上海记忆)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382141.html


新民晚报讯(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