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流感高发季节也到来了。流感作为儿童易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让众多家庭备受困扰。孩子突然高热咳嗽?如何科学预防不踩雷?确诊后怎样护理能快速好转?为了帮大家全方位掌握流感的防治知识,避开认知误区,今天这篇干货满满的宣教汇总来啦!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通常,流感的潜伏期为1-4天(平均2天),从潜伏期末到出现症状后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流感感染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多见高温,体温可达39°C~40°C。
流感患者,常有咽喉痛、干咳,有畏寒、寒战、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明显、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可有鼻塞、流涕、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也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1.学校、托幼机构为集体场所,儿童在集体场所中聚集、接触密切,一旦有流感病例,很容易就导致疾病的传播,出现更多病例。
2.儿童自然感染流感病毒或疫苗接种少,体内预存免疫弱,对流感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较弱。
3.儿童呼吸道较成人发育可能没那么健全,且免疫系统处于发育状态,容易受到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侵袭并出现症状。
乙流与甲流一样, 都是流行性感冒的一种类型。
乙流患者多突然起病, 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C~40°C)、头痛、肌肉酸痛、全身无力等全身症状。
乙流咽干、喉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儿童患乙型流感时, 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成人多见。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流感疫苗能够通过模拟流感病毒激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保护,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对个体而言,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感染、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显著降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对群体而言,较高的接种率能够减缓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降低聚集性疫情暴发风险。
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天气寒冷时,家长可引导孩子在家进行儿童版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既可强身健体,又可调节气机。轻症流感患儿可进行低强度的活动,如深呼吸练习或伸展操;症状较重的患儿,应暂停运动,多休息,以恢复正气。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地恢复活动,可选择散步等轻缓的运动。
合理的饮食调护是增强孩子免疫力的重要措施。饮食应保证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类及豆制品,同时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建议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及甜食。
(图源: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传染病防控小技巧”主题海报征集活动优秀作品 长宁区适存小学 竺子珩)
校园日常重点清洁消毒高频接触物品,科学通风和空气净化,规范处置呕吐腹泻物和管理临时隔离区域,减少校园传播风险。
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佩戴口罩、正确洗手,提升个人防护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家长配合晨检,关注孩子健康状态,共同落实防控措施。
发生传染病后的终末消毒,关注消毒过程和消毒效果,确保消毒科学、合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