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

关注心理健康 促进社会和谐

2018-08-24

2015年10月10日,是第2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与去年完全一致,它再次强调了每个公民心理健康状况对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他们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能适时地从中解脱出来,积极寻找改变不利现状的新方法。他们明白,人生困苦是无法回避的,但他们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的个性,并且与环境和谐相处。他们可以不断学习,利用各种资源充实自己,在享受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会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体现了社会和文化的属性。无论是健康的心理状态,还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归根结底都是人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反应。

心理不和谐、不健康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这种影响力有时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所提出的挫折—攻击假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注脚。多拉德认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总是引起攻击行为。由于该理论的简单化和绝对化,一经面世即遭到批评。于是,多拉德等人后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正,进一步指出由挫折引起的攻击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制造挫折的人;二是与挫折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迁怒于人,找出气筒便是如此;三是受挫者本人,自杀是极端的表现形式。这种假说曾经对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社会上,许多故意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事件常常是由心理挫折这种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引起的。这种情况从而反面启示我们,在社会有机体正常运转的过程中,人的内心并非是一个机械的、被动的因素,而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能够主动向社会释放能量的因素。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和谐。

上中医务室

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