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

管理机制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上中国际部自主办学以来,为进一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进一步创设良好的机制激励。我们对学校劳动分配制度又进一步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有三方面的问题亟待突破:一是当教师的劳动质与劳动量有了明确的划分后,怎样进一步调动职工的劳动质与工作积极性?二是对教师劳动过程的质有所认定后,对教师一个阶段后的劳动成果采用怎样的评价机制予以激励?三是如何处理好对教职工个体激励与集体激励的关系?同时如何缓解对年龄大的、退休的教职工的劳动分配矛盾?如何推进以劳动质为主的评价激励?这就涉及到对教职工的劳动进一步进行科学认定的难题。

     于是,学校对教职员的劳动流程进行了分析,大致区分为劳动准备、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或业绩三大部分。劳动准备是指担任这一岗位所必须的专业准备与经历准备;劳动过程可区分为过程中的量与质两大部分;劳动成果或业绩主要考察在所处客观条件下,教职工经过一段时间的主观努力后增加值的大小与所达到的高度。根据这一分析,对教师的管理工作人员,在原有按量核奖的基础上,增加了劳动准备对质量的影响这一因素,将工作的质区分为劳动过程中的质与劳动业绩两块,分别设置了过程质量奖与园丁业绩奖两大奖项予以评定。对职工,则根据岗位对劳动准备的要求与工作过程中的量,确定基本奖金的分配,对工作质的评定,以劳动过程中的质为主,参照劳动业绩与服务满意率,通过设置星级服务奖具体落实。

     其中,劳动准备的基础奖与劳动工作中量的奖励是按月发放,劳动过程的质是一个学期考核发放一次,而劳动业绩则是一年考核发放一次。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以质为主的评价大大超过了以量为主的评价,对教职工的劳动质的评价激励已经远远超过劳动量的激励。对于一部分相对年龄大的、接近退休的教职工劳动分配,照顾到他们在劳动质的附加值上可能与中青年教师有一定距离,则在劳动经历准备的量的评价上给予充分考虑。同时,为了平衡劳动质的评价激励占了教职工劳动激励中的很大份额,我们在平时的教师节奖、年终平均奖以及各种学校重大荣誉奖励上则充分考虑了教职工的工作量的因素。